【光學前沿資訊】基于兩個級聯子環的1.6微米單頻摻鉺光纖激光器:開辟L波段激光器新紀元
在現代光學技術中,單頻光纖激光器因其窄線寬、優異的相干性和高光信噪比而在多個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光通信傳輸容量需求的日益增長,激光波長的擴展至1.6微米的L波段變得尤為迫切。L波段不僅覆蓋了眼睛安全的波段,還因其對煙霧的高穿透能力而在大氣遙感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近期,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為這一領域帶來了新的曙光,翟雅琦等人成功實現了一種工作在1.6微米波長的穩定窄線寬單頻摻鉺光纖激光器。
技術亮點
該激光器的核心在于其創新的腔體設計,通過在主環腔內集成法布里-珀羅光纖布拉格光柵和兩個級聯的子環來實現單頻運轉。這種設計不僅提高了激光器的穩定性,還顯著提升了光信噪比至73分貝以上,這對于保證信號的清晰傳輸至關重要。
實驗裝置與原理
實驗中,研究人員采用了976納米激光二極管作為泵浦源,并通過976/1600納米波分多路復用器將其耦合到腔中。使用的1.8米商用摻鉺光纖在1530納米處的芯吸收系數為110分貝/米,確保了高效的光-光轉換效率。環行器作為隔離器,防止了空間燒孔的影響,而光纖光柵的精確控制則保證了特定波長的光信號能夠被有效地反射和傳輸。
濾波器設計與性能
為了保證單縱模運行,研究人員增加了兩個50:50的光耦合器作為高精度濾波器,組成兩個級聯子環。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縱模間距,減少了跳模現象,還通過游標效應確保了只有滿足各子環共振條件的縱模才能振蕩。實驗結果表明,這種配置確保了激光器在高品質因子下的單頻運轉。
穩定性與線寬測量
在60分鐘的連續監測中,激光器的中心波長穩定在1600.06納米,波長波動小于光譜分析儀的極限分辨率0.02納米,輸出功率變化小于0.169分貝。這些數據證明了激光器的卓越穩定性。此外,通過自制的短延遲自外差干涉儀測量,激光器的線寬約為480赫茲,這一結果在相干激光雷達和遠距離相干光通信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這項研究不僅為實現L波段單頻光纖激光器提供了新的實驗思路,而且其低成本和高濾波能力的設計為未來的光通信和遙感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隨著這項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應用,我們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看到1.6微米波段激光器在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從而開啟L波段激光設備的新紀元。
▍最新資訊
-
相量熱成像技術取得新突破:賦能生命體征監測與早期疾病檢測領域
近年來,熱成像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但傳統熱成像技術在檢測細微溫度變化和復雜環境下的精確性方面仍存在局限。如今,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的研究團隊通過開發一種名為相量熱成像技術(Phasor Thermo graphy,PTG)的新型方法,成功克服了這些挑戰,為生命體征監測和早期疾病檢測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2025-04-02
-
熒光顯微鏡與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的異同
在細胞形態學研究中,熒光顯微鏡和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是兩種常用的設備。雖然它們都利用熒光信號進行成像,但兩者在光源、成像方式、分光方式、檢測器和針孔設計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影響了它們的成像質量和適用場景。本文將詳細比較這兩種顯微鏡的異同,并探討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劣勢。
2025-04-02
-
融合偏振與偏折信息的鏡面三維成像技術獲得突破與相關應用
近年來,光學成像技術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而鏡面三維成像技術作為其中的重要分支,正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近日,一項關于融合偏振與偏折信息的鏡面三維成像技術的研究成果引發了廣泛關注。這項技術通過結合偏振和偏折信息,不僅顯著提高了鏡面物體的三維成像精度,還為工業檢測、醫療成像和科學研究等領域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2025-04-02
-
光模塊種類大全、速率發展、分類及應用場景解析
在現代通信網絡中,光模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信使,將電信號轉化為光信號,在光纖中飛馳,實現信息的高速傳遞。從1G到800G,光模塊的演進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對速度與效率追求的生動寫照。
2025-04-01